男女主角分别是石越朱翊钧的女频言情小说《石越朱翊钧写的小说如履薄冰》,由网络作家“石越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六月十八,清晨。乾清宫。朱翊钧穿戴好了,便静静坐在桌案前,一边看着案卷,一边吃早膳——今日他不去廷议,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做。他尝了口粥,皱眉道:“放糖了?”说罢,将粥碗放下。张宏愣了愣,连忙上前。朱翊钧无奈道:“说了多少遍,别放糖别放糖。”张宏似乎想起什么,连忙解释道:“奴婢有罪,这两日,您让奴婢跟李进把尚膳监的人换掉,奴婢交代不全,没让新人了解清楚。”朱翊钧本吃得差不多,闻言干脆不吃了,专心看起卷宗等候着。不多时。蒋克谦引着一名慈眉善目的麻衣老太监走了进来。朱翊钧看到这身装扮一愣。好端端一大太监穿麻衣,这是又遇到演员了?“奴婢李进,来给万岁爷请安了。”李进恭恭敬敬拜倒,结结实实行了个大礼。朱翊钧没有立刻将他扶起。反而好奇道:“族舅如...
六月十八,清晨。
乾清宫。
朱翊钧穿戴好了,便静静坐在桌案前,一边看着案卷,一边吃早膳——今日他不去廷议,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做。
他尝了口粥,皱眉道:“放糖了?”
说罢,将粥碗放下。
张宏愣了愣,连忙上前。
朱翊钧无奈道:“说了多少遍,别放糖别放糖。”
张宏似乎想起什么,连忙解释道:“奴婢有罪,这两日,您让奴婢跟李进把尚膳监的人换掉,奴婢交代不全,没让新人了解清楚。”
朱翊钧本吃得差不多,闻言干脆不吃了,专心看起卷宗等候着。
不多时。
蒋克谦引着一名慈眉善目的麻衣老太监走了进来。
朱翊钧看到这身装扮一愣。
好端端一大太监穿麻衣,这是又遇到演员了?
“奴婢李进,来给万岁爷请安了。”
李进恭恭敬敬拜倒,结结实实行了个大礼。
朱翊钧没有立刻将他扶起。
反而好奇道:“族舅如何粗布麻衣来见朕,可是对朕有什么不满?”
李进再度磕了个头,喊了声有罪。
接着苦笑起来:“万岁爷恕罪,奴婢并非故意作态,实在是手中拮据。”
“不瞒万岁爷,奴婢本来倒是没这么清苦,该拿的东西也没少拿。”
“但后来先帝大统在望,膝下又只有李娘娘所出。”
“李娘娘便遣人告诫奴婢,让奴婢谨言慎行,不许打着她的旗号做坏事。”
“奴婢也怕影响到娘娘与少主,便将该退的退了,只谨小慎微靠着俸禄过活。”
“好些年过去了,奴婢家底耗光了,便只剩这般穷酸了。”
这话中真假且不论,光是话说到这份上,谁也不好再责怪。
朱翊钧虚虚伸手将人扶起。
叹了口气:“族舅所说,朕明白了。”
“担个外戚的名声,处处谨言慎行,生怕坏了朕的名声,真是苦了族舅了。”
李进连忙推辞:“万岁爷,不敢当您一句族舅,实在是折奴婢的寿。”
“而且,奴婢也不苦,能见万岁爷登基,奴婢心中一万个甜。”
朱翊钧从善如流:“那朕便唤你大伴吧,李大伴也不必自称奴婢了,终归是家人,称臣便可。”
李进忙跪下谢恩。
两人走完过场之后,李进才说明来意:“内臣受了这东厂之位,都是万岁爷的恩典。”
“特来向万岁爷谢恩。”
朱翊钧摇摇头:“当初李大伴送我娘亲进裕王府的恩情,朕岂能视若无睹?这东厂既然空缺,自然应当交给信任的人。”
李进连忙跪下叩谢。
朱翊钧看着眼前这老姜,心中感慨。
这些靠自己摸爬滚打的角色,真是没一个简单的。
看到李进仍然不松口。
朱翊钧只得再退一步:“这是功劳,赏你就应该受着。”
“此外还有苦劳,朕也记着。”
“李大伴,有何所求,不妨告诉朕,也好略微偿还一番这积年的苦劳。”
李进穿着这一身来拜见他,自然是作给他看的。
别看此人说什么李太后让他老实一点,不敢伸手,才导致这般拮据。
但朱翊钧也不会傻到信了。
两人一番拉扯,李进还没表态效忠,必然是还有所求。
如今宫廷局势复杂,朱翊钧要尽快掌握内廷,只能率先松口。
果然,一听这话,李进终于真情流露。
他再度拜倒。
说话也开始哽咽:“万岁爷,奴婢想求个恩典。”
“奴婢当初进宫,乃是忤逆了我父的意思,被我父移了族谱。”
“如今内臣年过半百,孤苦无依,眼见我父母大限将至,仍不肯见我。”
“只说我无后,是不孝之人。”
李进面容凄苦。
朱翊钧忙将他扶起。
口中感慨孝子。
“大伴果是忠孝仁义之人,令朕感动,哪有不允的道理。”
“这样,朕让国丈出面,替你斡旋一二,过继个儿子。”
“待你攒些功勋,届时朕再做主,恩赠乃父乃母。”
李进得了承诺,终于不再矜持。
口呼万岁,谢恩道:“内臣为陛下驱使,万死不辞。”
朱翊钧暗暗长舒一口气。
一番拉扯,终于要说起正事。
他将李进扶起,轻声问道:“大伴掌控东厂,需要多少时日?”
既然要下手,那每一份能用到的力量,都不能遗漏。
李进苦笑一声:“陛下,内臣接手,时日尚短,更别说前任厂督还是司礼监掌印……”
朱翊钧打断了他:“朕知道,你说个时间。”
李进沉吟片刻:“估摸着,也要两个月。”
朱翊钧摇了摇头,这个时间太长了。
自己这两天就要动手,已然等不及。
他换了个问法:“那若是让外人插手不得呢?”
李进想了想,很是自信道:“内臣甫一上任,便将关键位置换成了心腹。”
“虽说还不能如臂指挥,但外人再想插手,也是千难万难!”
朱翊钧点了点头,这就够了。
面无表情道:“今夜,将慈庆宫四周的人,全给我撤开,一双耳朵都不要有。”
李进寒毛倒竖。
顿时默默下拜,躬身应是。
而后缓缓退了出去。
待到李进彻底离开之后,朱希孝才从身后的屏幕绕了出来。
朱翊钧伸手将他招到近处。
“朱卿,东厂不插手的话,只你们锦衣卫稳妥吗?”
朱希孝连忙应道:“宫里的防卫已经调派妥当,各处都是可信的嫡系。”
朱翊钧点了点头。
喃喃道:“那就子时吧。”
朱希孝跪地领命。
就在起身退下的时候,皇帝突然叫住了他。
皇帝一张脸掩映在黑暗中,朱希孝只能听到声音传来:“朱卿。”
“注意分寸,不该碰的人不要碰,朕不用你担责。”
朱希孝愕然回头。
拿不准是真心实意,还是提醒与他,迟疑道:“陛下……”
朱翊钧再度肯定道:“放心,不是说反话。”
“成国公府忠君体国,朕,会全了你我的君臣之道。”
朱希孝心悦诚服,再拜而退。
朱翊钧缓缓闭上眼。
再度清厘局势,为自己的应对查漏补缺。
他如今要做的,自然不是要冲进慈庆宫给陈太后砍死,这种愚不可及的事。
方才他提醒朱希孝,也是怕他会错意,自作主张,害他于不孝之地。
他需要做到这个地步吗?当然不。
明朝的太后,被制度限制得太死。
不经历长期松绑,根本不可能临朝称制。
这也就意味着,内宫与外臣,其实交通的途径很少。
陈洪一直上蹿下跳便是这个道理——高拱是不可能主动派人进内宫的。
如今陈太后与高拱勾结,才能压制各方。
但,这二人不知道的是……内廷的武力,尽在他手!
只要将陈太后身边的内臣,都杀个精光,拿什么勾连外朝?
本就身居别宫,身边的内臣也就两位大太监根须深了点。
只要将陈洪这批人杀绝,他说陈太后是什么态度,那就是什么态度!
谁说隔绝内外只能是太监的绝活?现在轮到他了!
不止如此,既然都做到这个份上了,没理由还留着冯保来恶心人。
干脆,将整个内廷都捏在手里!
亲政是不急,但该延伸的权力触手,也绝不含糊。
所以,他召来李进,让他按住东厂。
又授意朱希忠,布置了脏活。
唯一值得顾虑的,是外朝。
若是见机插手,未必不能给他带来麻烦。
毕竟这事要是没人镇场子,很难说外朝会捏着鼻子认下,还是干脆跳出来质疑他。
更别提他如今这些动作,惹来某个不开眼的,来一句“颇类英宗”。
他的政治威望,恐怕就得立马作负。
虽说他掌控内廷之后,背后有生母护着,不至于有大臣异想天开废帝之类的事。
但权力的行驶,是有成本的。
政治威望的高低,直接影响了权力行驶的成本,换个在后世,对下的直观表现叫公信力。
成本过大时,别说新政,便是控制力,都会受到影响。
所以,想要维护自己的政治声望,他从未考虑过用武力对付外朝的大臣,同样,也不能在隔绝内外之后,被人来一句“望之不似人君”。
那么,为了唱好这台戏,外朝必然需要有人配合,借助其政治声望斡旋调和才行。
届时,只要内外形成默契,皇帝、太后、外朝,仍然是牢不可破的权力机构。
而这种欺负嫡母的事,高仪那种端方君子,未必会认可,而且,他与高拱私交太甚。
不到实在没得选,他都不会打搅休沐的高仪。
所以,他一直在等。
等着张居正从天寿山回来。
期间一直避高拱锋芒,也是为了麻痹高拱——高拱从来没有了解过皇帝。
他必须要见一面张居正!
若是能说服他,就能补全最后一环。
若是不能……那恐怕不止是要将高仪请出来,还得接触杨博、朱衡等人了。
今明两日,总归是要见分晓了。
……
今日廷议,似乎风平浪静。
议定诸事有。
赏四川乌思藏朵甘思宣慰使司等处,差来禅师、剌麻、温番僧、阿儿等,衣币叚共,折给银四百五十二两。
调神机三营练勇,参将金璋分守通州,以巩华城游击将军李时,充神机三营练勇参将。
应允,督理河道工部都水司署郎中事,主事陈应荐奏之事:挑穵海口新河,工竣,支米九百七十六石八升。
未议定诸事有。
大学士张居正言,皇帝日讲进益非常,当早开经筵,首辅高拱以不可揠苗助长驳斥。
礼部尚书吕调阳言,两宫恩德之隆,概无有间,尊崇之礼,岂宜差殊,当为李太后上二字尊号。
首辅高拱以先朝母后,徽称有加字数者,皆因朝廷有庆典,固不在此时之骤增。
大学士张居正再言,内阁事亦繁多,当进补辅臣,故大学士徐阶,负物望,膺主眷,可复起入阁。
首辅高拱怫然不悦,决然否之。
一场廷议结束。
双方虽拉开阵仗,但显然高拱占据了上风。
越发有朝臣汇于高拱身侧,摇旗呐喊。
张居正缓缓步出文华殿。
吕调阳跟在身侧,叹息道:“高拱毕竟是首辅,咱们这番举动,都是无用功。”
只要高拱不同意,这些事就不可能通过票拟。
张居正奇怪得看向他:“和卿,你什么时候,有了这些事能通过廷议的错觉了?”
吕调阳一怔。
他诧异看向张居正:“阁老早知是无用功?”
张居正点了点头:“要是这都能压住高拱,那还分什么首辅次辅?”
吕调阳回过味来:“所以……这只是故意作来看?”
张居正肯定了吕调阳的说辞,一副当然的样子:“不这样高拱也不安心。”
“再者,总得让同僚们看到,高拱不是只手遮天的。”
吕调阳追问道:“若这只是障眼法的话,那解决之道在哪里!?”
张居正摇了摇头:“先等等。”
吕调阳没品出意思来。
看向张居正:“等等?等什么?”
张居正突然停下脚步,看着远处跑来的太监。
大步走了过去,头也不回对吕调阳道:“这不是等来了?”
两人交头说了几句,便一同离开。
吕调阳看着张居正被带走,先是若有所思,而后恍然大悟。
……
张居正被太监一路引至皇极殿。
在后殿见到了小皇帝。
吕调阳确实不是小皇帝的对手,给他挖了这么大一个坑。
若是按照此前既定的局面,他仍然能甩开皇帝,斗败高拱。
可如今冯保被削了东厂,司礼监之权被高拱压住,可以说已经没什么用了。
他若是在朝堂层面跟高拱斗,那就真是危害局势,使大明朝动荡了。
可以说,他如果想在不动摇局势的情况下,斗败高拱,那眼前这位小皇帝,就是他不二的选择。
同样的道理。
皇帝必然也这般看他。
所以,他才眼巴巴等着皇帝,也确定皇帝必然会寻他共谋。
但,聪明人之间,除了默契,也有对抗。
共识和分配,总需要再论过一番才有准数的。
张居正先发制人:“微臣见过陛下。”
“臣内阁还有要务,不知陛下匆忙召见,所为何事?”
朱翊钧宽慰道:“听闻阁老受暑,朕特意来关切一番。”
“内阁要务正有元辅处置,张阁老也无需急于一时。”
张居正默然。
顿了顿才道:“臣还要为礼部撰写,两宫尊号仪注。”
朱翊钧一滞。
缓了口气又接话:“阁老也要注意修养才是,只盼元辅多担待一番,让阁老多做些撰写仪注的轻巧活。”
两人就这样来回刺激对方,试探了一刻钟。
都明白先开口吃亏的道理,不肯轻易亮明筹码。
但终究是皇帝将大学士唤来。
不得不略微交底。
朱翊钧看向张居正:“阁老,朕有位族舅,现下是东厂提督,正有一事为难。”
“……阁老觉得,是否能给其母一个诰命?”
张居正心中暗叹口气。
皇帝这是跟他说,他已经掌控了李进和东厂。
这事也是他没想到的。
他此前给了交代,若是小皇帝想让张宏摘桃子,必然会惹来一身骚。
但没想到,竟然羚羊挂角,抬出了李进,生生分走了冯保的权势。
但,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,他明知二人合则两利,却死死不肯松口——失去的权势太多,只能靠着这个机会向皇帝争取更多了。
他缓缓下拜:“陛下不妨下诏内阁议论,若是李进功劳足够,想必廷臣也会欣然赞同。”
潜台词就是,有东厂又如何,外朝如今在高拱手中,又不能将人打杀。
以他对皇帝的了解,是不会做出埋伏刀斧手,砍杀高拱这种蠢事的。
朱翊钧瞥了一眼倔强的老头,劝道:“有阁老这话朕就放心了,我母后也正为这族兄的事催促朕呢。”
确实奈何不了高拱,但如今可不止东厂,李太后也听自己的。
虽说合则两利,但你张居正在内廷两手空空,与之前大不一样,就别想狮子大开口了。
张居正无可反驳。
李太后如今对皇帝的信任,当真不可同日而语。
在高拱的逼迫下,换作以往,李太后必然会选择依靠冯保,而后再求助于他张某人。
可谁让面前的是个出类拔萃的聪慧圣帝,能让李太后依靠?
话说到这个份上,张居正也不能再嘴硬了。
既然待价而沽,总得适可而止。
张居正下拜进谏道:“陛下与其心急家事,不妨多心急天下事。”
“天下苍生嗷嗷待哺,九州万方摇摇欲坠。”
“都盼着陛下革故鼎新,再造乾坤!”
革故鼎新,就是张居正的要求了。
他终于不再兜圈子。
谈出了条件。
这既是要求,也是底线。
若是连这一点也答应不了,那就没必要谈了。
相反,若是有心支持新政,那就没什么事是不能谈的。
听了这话。
朱翊钧长身而起。
走向张居正。
“既然说到此处了,朕也不与你弯绕了。”
“朕厌弃前宋懦懦之态,一心倾慕汉唐风骨。”
他挺直了脊背,缓缓走下了御阶。
“闻有诸葛武侯不出山时,便有自比管仲乐毅之志。”
“也见唐太宗语曰,二十四岁定天下,武胜历代皇帝也。”
“又有朕仰慕之极者云,‘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’。”
他踏步从容,直视着张居正。
“朕,今日也来个当仁不让!来个舍我其谁!”
“张卿,朕明明白白告诉你!”
朱翊钧走到张居正的面前。
一把捏住张居正的手,一字一顿说道:“我皇祖父弥留时,曾召我与皇考。”
“自语曰,半生鼎新革故,半生无为碌碌,修道治国两空,险有天下倾覆。”
“彼时,朕幼志萌发,将此记在心中,而后年岁稍长,体统渐成。”
“每每回忆于此,胸中便有波涛汹涌,雷霆滚滚!”
“朕立志,要以皇祖父为戒!必要功盖三皇,德迈五帝,做个挽天倾,致万世的圣君!”
“革故鼎新之事!朕哪怕身死社稷,也必为之!”
“天日昭昭,绝无回旋的余地!”
“张卿,你信我否?”
烈日当空。
张守约手捧着一道奏疏,一脸正气地跪在午门外。
不远处,两名太监撑着伞,为座椅上的冯保摇扇。
冯保死死盯着张守约:“是谁教你说这些话的。”
莫名的既视感,让他说话平添几分冷硬。
张守约看都不看冯保,冷哼一声:“我是大明朝的御史!尽御史职责,哪像某些竖阉,只能依附他人说话做事。”
这自然不是冯保要的回答。
冯保仿佛耳背一般:“哦,宋之韩啊,也难怪,毕竟是同窗进士。”
又唤来太监吩咐道:“记录在案。”
张守约见冯保这幅做派,气得七窍生烟:“冯保!安敢当面指鹿为马!你要做赵高吗!”
冯保点了点头:“好好好,原来张涍也是一伙的,来,记下来。”
身旁的小太监飞刷刷的记录着。
装模作样一阵,冯保见火候差不多,露出一副惊容,失声道:“什么?都是高拱授意!?”
“你们竟敢结党!?”
他震惊起身,一把拽过干儿子:“快!记下来!我要立刻送去给太后!”
结党啊!
真是天大的事!
我冯保这一身职司,就算再违祖制,那也是主人家的恩赏。
你高拱这些人敢结党,才是犯了天大的忌讳。
别说什么现在朝堂上明里暗里一堆这党那党,让他们跳出来公开承认试试?
有些事,不上称没有四两重,上了称,一千斤都打不住!
结党?哪次朝堂上掀起结党大案不是腥风血雨!
看看眼下的局势吧,一百四十名御史,有二十余人都在弹劾他冯保。
六科给事中四十八人,半数隔三差五轮流来人找内廷的事端。
高拱说冯保是人神共愤,天怒人怨,那在冯保这里,照样可以说是高拱结党,攻讦忠良!
冯保不顾身后张守约的辱骂,拿着方才的记录,就直奔李太后的寝宫。
他与高拱之间的胜负,可以说信心十足。
太监为什么得势?那是身后有人!
历来能扳倒太监的,要么是身后人抛弃了,要么就干脆是针对身后之人的。
想指着挑自个儿小小的错处,扳倒自己?可笑!
若是李太后势单力孤,无人声援,那确实挡不住言官联名上奏,有可能将他弃了。
但是……串联?真以为朝臣都跟他高拱一条心呢!
等高拱惊觉,不是所有朝臣都跟他一个想法的时候,就为时已晚了。
若不是李太后莫名其妙转变了心意,说要为了朝局稳定,非要等着高拱自请致仕,高拱现在就得被罢黜回家了!
也罢,留着也好,反而是个剪除高拱党羽的好时机。
只要相持不下,奸臣,会自己跳出来的。
御史、给事中,都是马前卒罢了,他倒要看看六部九卿这些高官里还有谁。
等到都跳出来,再与张居正联手,一网打尽!
高拱跟他的党羽,一个都不能留下!
……
朱翊钧刚到慈宁宫外,就听到里面叽叽喳喳,还伴随有小孩的叫喊声,热闹得不行。
他面色古怪走进殿里,果然看见自家弟弟妹妹,朱翊镠和朱尧媖,在屋内跑来跑去。
俩小孩与他都是一母同胞,都是李太后所生。
朱翊镠四岁,朱尧媖五岁。
李太后见皇帝来了,连忙让宫人抓住两小孩:“过来,行礼。”
俩孩子显然也是教过的。
朱翊镠口齿含糊拜了下去:“弟镠,拜见大兄皇帝陛下。”
朱尧媖大一岁,说话顺畅些,却也吞吞吐吐:“妹媖,拜见大兄皇帝陛下。”
虽然手忙脚乱,吞吐忘词,但还是有模有样的全了礼数,才被允许起身。
朱翊钧没有制止他们行礼,玩什么现代主义那一套。
在这个时代,早日确定上下尊卑,才是对他们好。
君不闻郑伯克段于鄢?
他牵着妹妹朱尧媖的手,走到李太后身边:“镠弟和媖妹一段时间没看着,似乎都长高了些。”
曾几何时,他也到了见了小孩只能夸又长高了的心态了。
李太后看着眼前子女绕膝的场景,也是欣慰地笑了笑。
她抱起朱翊镠,朝朱翊钧说道:“这些弟弟妹妹,以后可都要靠你照顾了。”
朱翊钧正逗弄着朱尧媖,闻言,不由看了看朱翊镠,又低头看了一眼自家小妹懵懂的眼睛。
历史上朱翊镠是照顾好了,朱尧媖可就惨了。
太祖有遗训,驸马须从平民或低级官吏家庭中选取,而且子弟被选中的人家,近亲中便不能再出仕为朝官,多是恩荫勋贵。
这就导致了,稍微有点科举追求的书香门第,都不想结公主。
愿意的都是些什么人?为求勋贵之身的暴发户!
英宗实录载,“富家子弟投托各主婚官员与议婚阴阳人通同作庇,有钱求嘱或虽人物鄙猥”。
什么意思?那就是招驸马,更像一场买勋,给主婚官吏太监们充腰包的。
切实的例子便是面前的妹妹,朱尧媖。
历史上万历十年,朱尧媖到了适婚的年纪,暴发户梁邦瑞,区区一个痨病鬼。
就因为贿赂了冯保,获得了冯保的支持,就结了这门亲事。
婚礼上痨病鬼鼻血直流,沾湿了婚袍,人都快晕死了,太监们竟说是挂红吉兆!
大婚两个月就病死的货色,害了一名公主半辈子。
让我来照顾?好啊,让我先掌权吧,就不会像您这样被冯保所欺了。
可惜这话不能说出口。
朱翊钧只能另找切入点,想了想,才开口道:“母后这话说的,同胞骨肉,我自然是有心的,”
“就是这皇家的事,不似民间那样能自己做主。”
李太后听了这话,神情一黯。
儿子这番感慨,显然不会是空穴来风。
定然是有感而发,甚至意有所指。
她顿了好一会才道:“我儿也被最近的事,闹得不舒服吧。”
他知道现在儿子人心归附,多有官吏宦臣围绕在身边。
朱翊钧点了点头:“廷议上都在弹劾冯大伴,就连日讲释义,都拿冯大伴做反面,简直避无可避。”
“孩儿这才知道,这天下大位,也不是什么都能做主的。”
李太后冷哼一声:“都是欺我孤儿寡母!”
朱翊钧他顺势坐到李氏身旁。
拉家常一般的语气说道:“起初我也只以为是因为我年幼,娘亲不能临朝的缘故。”
“直到昨日我去翻阅我皇考时的奏疏……”
“隆庆元年,先帝想重用高拱,因徐阶反对,竟不得不让高拱致仕。”
“隆庆二年,皇考问户部要银,被尚书马森挡了回来,说是,皇上的御批,应由内阁下达,不能由司礼监直接传谕。”
“隆庆四年,不断有御史上奏辱骂我皇考,说皇考纵情声色,不顾朝政,天下如此便不可救药了,我皇考想治御史的罪,均数被内阁劝阻,还教育了皇考一番。”
“林林总总,不胜枚举,我皇考可是壮年皇帝啊。”
“娘亲,您让我照顾弟弟妹妹,我自是有亲亲之谊的。”
“可是……皇考也曾答应过我皇祖父,照顾好陆炳一家,最后也是抵不过朝臣风议,将其抄了家。”
“彼时上奏要戮尸的张守约,现在就在午门外跪奏呢。”
他说罢便闭了嘴,似乎心情低落,也不去看李太后神色,埋头逗弄小妹去了。
这番话,不是在渲染什么朝臣威胁论,而是故意提点李太后。
权力更像是修仙产物,因为,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借假修真。
权力有多大,只来源于人们想象着他有多大。
若是朝臣都觉得皇权至高无上,那就是真的口含天宪,说一不二。
若是朝臣们都觉得皇权不过尔尔,那说不得就有人殴帝三拳,唾面而去。
直白地说,权力的来源,实际上,也不过下面人的服从罢了。
天子,不是君权神授。
天子,是兵强马壮者为之。
哪怕是皇帝,也要把朋友搞得多多的,敌人杀得少少的。
没有人俯首帖耳,将诏令落到实处,靠什么伸张皇权?
如今他们孤儿寡母有什么?太监吗?杀人还能想想办法,怎么治理国家呢?
文官能抱团的时候,皇权就是气球,内外相争,就有戳破这个气球的风险。
人呐,千万不要轻易生气,一生气就会使出真功夫,容易让人看出外强中干。
伊尹放太甲,霍光可以废立,唐太宗能子克父,张居正能摄政十年,都是这个道理,人心风议这玩意,大家都占一些,就看谁压谁了——皇权,不是破不了的金身。
最恐惧有人看破这一层的,就是你我母子才对。
先帝实打实的壮年皇帝,尚且做不到言出法随。
我的母后啊,区区深宫妇人,又怎么敢为了冯保,内外相斗?
要是种祸太深,儿子我真不保证能照顾好这一家子人。
世宗皇帝威风是威风了,没人看到子嗣有多倒霉?
朱翊钧不知道李太后能不能想到这么深,说到这个份上,就不能多说了。
李太后沉默了半晌,也不知听没听进去。
也没接着话茬,只开口问道:“张守约……在午门跪奏何事?”
语气低沉,显然情绪不太好。
朱翊钧伸手拿帕子给朱翊镠擦了擦口水,一边说道:“还是弹劾冯大珰。”
“他说,太祖高皇帝首定律令,内官不许干预外事,违者法无赦。”
“又说,圣子神孙相守,未敢有改,虽有骄横恣纵王振、刘谨,其人旋即诛戮。”
“劝母后,不要损皇帝尧舜之令名,酿宗社无穷之隐祸,徒然留恶于青史。”
李太后难以置信地抬头。
伸出一根手指,颤抖地指着午门的方向,嘴巴微微张开,看着朱翊钧。
颤声道:“安敢!安敢这般辱胁于我!?”
朱翊钧连忙站起身给她顺气。
没办法,这些文人说话,杀伤力太强了。
一嘴的对仗,念着还顺口,让当事人都忍不住反复咂摸。
张守约这话,不仅在说李太后违背祖制,有不孝媳之实。
还说她后宫干政做坏事,损害的是皇帝的名声,小心遗臭万年。
正常人听了都会气得不轻,更别说一个掌权的年轻女人。
李太后怒极反笑:“好!好个张守约!我不信我杀不得他了!”
朱翊钧叹了口气:“娘亲,他遣散了父母妻儿,在家中备好了棺材,这是等着娘亲治罪呢。”
言官从来都不傻,别看他们整天什么上天预兆,天心圣命挂在嘴边,其实心里都跟明镜一样。
只不过是追求不一样罢了。
能做言官的,大多为直邀名,巴不得一头撞死在金銮殿上,留个名声在史书上。
这效仿海瑞的机会,估计张守约都是挤破头才抢到的机会。
流量密码嘛,古人也是懂的。
李太后指着午门方向的手,瞬间顿住了。
她不可思议地看着左右:“什么意思?意思是天下人都觉得我错他对!?”
除非是得了士林认可,否则也不能是这幅做派。
邀名邀名,可不得天下人都叫好,才能邀到名声嘛。
朱翊钧不得不缓解一下自家亲娘的情绪,出言宽慰道:“娘亲,这事你我心知肚明,必定是高拱指使的。”
“可是这祖宗成法一关,着实不好过啊,这是士林朝臣的共识。”
“咱们现在还担不起‘祖宗不足法’的名声。”
什么叫成法?成法就是政治共识。
今天你皇帝不守成法,明天我百官就要问一问你,你这皇帝大位,是不是祖宗成法。
你不守政治共识,又凭什么让朝臣效忠?不靠礼制,难道让朝臣都指着洛水发誓效忠吗?
太祖成祖是马上皇帝,也就罢了,基本盘,除了文官还有大军。
一如满清视能够朝臣为家奴,是因为基本盘是八旗。
权力不能和权力基石作对,如今他这皇帝大位,座椅下,目前可是只有官僚的。
万事,都得商量着来,至少得有一部分人支持才行。
直到……等他他拉起自己的基本盘。
李太后是见识过这几日言官的威力的,也感受到了没有一名文臣上奏支持自己,心中有多么惴惴。
闻言更是恹恹。
朱翊钧打的就是时间差,趁着张居正还没跳反,借助高拱来给李太后施压,割冯保的肉。
见李太后不答话,干脆直说道:“娘亲,新旧交替,稳字当头。”
“我听闻高阁老和张阁老的乞罢奏疏,已经送上来了,高拱也拖不了几日了,何必现在争锋相对。”
“依孩儿看,与其跟这些言官纠缠,不如镇之以静,等着高拱致仕便是。”
“至多,也就三五天了。”
他抓住李太后的手,恳切道:“娘亲,息事宁人罢,先去了冯大伴的东厂职司,咱们日后复起就是。”
这是劝李太后暂时退让而已,里子反正不亏,东厂又落不到外朝手里——当然,届时的东厂,可不是冯保轻易能拿回去的了。
今天他就是为了冯保东厂厂督的位置来的。
说什么也得配合这次言官的声势,先把阶段性成果落实了。
李太后尤自不服气:“国朝当真没有司礼监掌印提督东厂的成例?”
朱翊钧摇了摇头:“孩儿四书五经都没学完,又哪里有功夫读列祖宗的实录。”
“娘亲不妨找学士们问问。”
李太后冷哼一声:“都是与高拱一丘之貉!”
朱翊钧不露声色道:“娘亲,高拱毕竟是首辅,天下文臣魁首,百官自然都向着他。”
“不过,文臣不可靠的话……娘亲不妨找勋贵命妇们问一问?”
“我看那成国公,不也是三公兼任锦衣卫指挥使嘛,论起身兼要职,不比冯大珰显赫多了?或许有别的成例。”
李太后怔愣了一下。
经由自家儿子这么一说,虽然感觉有些不对,但又似乎是这么一回事。
想了想也没想出个所以然来。
干脆揭过这事:“我明日找成国公问问便是。”
“不过,张守约这事必不能就这么算了。”
“即刻贬黜到道州!”
朱翊钧连连点头。
也没再继续纠缠,说多了容易引起逆反心理。
旋即又说了些贴心话,才给李太后脾气捋顺。
“娘亲,还有个事。”
李太后看向他。
朱翊钧开口道:“明日张阁老就要去视山陵了,高阁老也说身体抱恙,要休沐几日。”
“孩儿的意思是,这样内阁便只有高拱一人了,不如让孩儿暂停了日讲,先临朝听政几日,好压着点高拱。”
“至于课业,孩儿已经学完尚书,正好休整几日。”
这就是两头打架,他在中间卖军备了。
以李太后对高拱的疑心程度,必然是会应允的。
李太后惊讶道:“尚书已经学完了?”
这可是预计要到九月才学完的课业。
朱翊钧点了点头。
既然课业进度喜人,李太后便很是干脆点头:“也好,内阁独留高拱一人,哼!说不得高拱正等着这个机会与我为难!”
“那这几日你听政多看着点高拱。”
朱翊钧摸了摸鼻子,竟然还真给自家娘亲歪打正着了,高拱还真就等着这个机会呢。
可惜,孩儿是要去助攻的。
他也没敢接这话。
只是埋下头逗弄了一番弟弟妹妹。
不消一会,冯保火急火燎地从外间小跑了进来。
朱翊钧见状,也不硬杵在这里当显眼包。
借口要去拜见陈太后,告退离开了。
刚从殿里走出来,便听到李太后惊愕的声音:“什么!结党!?”
以及断断续续冯保的声音:“暂……冻结……吏部……一百……十名……官吏任用。”
朱翊钧侧耳听了一会,摇了摇头,迈步离开。
斗吧斗吧,合当他渔翁得利。
至于方才的劝谏……还差一把火候。
高拱致仕之前,他必须要借着这个机会,将冯保东厂的位置撸下来!
景运门外,校场。
午后本就是学习御射的时候,只不过今日将海瑞一并带了过来。
大片空地上,京卫武学的子弟们,正卖力地表演着,以期能像之前的几名幸运儿一样,入了圣上法眼,一步登天。
马术、打拳、拉满大弓,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,不一而足。
见皇帝来了,这些子弟们纷纷行礼。
朱翊钧面色和蔼地让他们继续,自己则跟海瑞在景云门前站立着。
他唤过一名太监到近前,吩咐道:“去,把人叫过来。”
趁着太监去叫人的空档,朱翊钧跟海瑞解释道:“此前我皇考每每思及徐阶之事,便悔不自已。”
“而后更是一再教导朕,但有类似的事,要引以为戒。”
“卿此次去两淮厘税,必然比前些年徐阶归田之事,更为激烈。”
说到此处,海瑞立刻就明白皇帝要做什么了。
他看了一眼校场,有些迟疑:“陛下爱护微臣,臣铭感五内。不过……会不会有些过了?”
皇帝单独为他组了个三法司。
又划下道来,接过了最难啃的勋贵皇亲,以及四品及以上大员。
还生怕他过刚易折,敦敦嘱咐他不必竟全功,有个四成功果,便是天大的功劳。
已经做到这个地步了,竟然还要给他海瑞配亲卫!?
君父君父,天地良心,海瑞第一次感受到父爱!
朱翊钧却浑然不觉地摇了摇头:“朕虽未亲自去过地方,却也明白什么叫‘民变’,什么叫‘啸聚’。”
“海卿,事情一次没办成,还能有二有三。”
“若是卿折在了两淮,朕可就要痛彻心扉了。”
海瑞默然。
思绪却是已经飘远——这一次,他当真没有退却的余地了。
皇帝说第一没办成,还能再二再三,但海瑞扪心自问,他自己能接受吗?
他看着这位少帝,心中尽是感慨,无以为报啊。
什么两淮大人物,什么南直隶高官,什么皇亲国戚。
他海瑞,如今是领了取经任务,此去西行路上,他决心神挡杀神,佛挡杀佛!
二人静立当场,各有思绪。
不多时,太监便领来了数人,纷纷跪地行礼。
海瑞一看几人跪地行礼,立马知道要么是勋贵,要么是武将——文臣不会这般大庭广众动不动就跪拜。
他不着痕迹开始打量眼前几人,暗自猜测几人身份。
好在朱翊钧没有卖关子,他让几人免礼后,开始与海瑞分别介绍。
“这是京营总督顾寰的副将,焦泽。”朱翊钧指着一人。
勋贵武臣没这多瞎讲究,没必要介绍表字,甚至都不一定有。
海瑞看着面前这位虎背熊腰的壮汉,心中忍不住暗赞一声。
“下月,焦泽将调任漕运副总兵,领一营八百精兵,随海卿到两淮赴任。”
这八百人,是顾寰出亲兵,加上抽调京营好手组成的。
虽然只操练了一月余,但基本的样子总算是出来了。
当然,重点是,他四处打秋风,好坏是给这八百人的欠饷银补齐了,还额外发了二两赏银。
据顾承光说,从来没见过兵士操练这般卖力。
等焦泽再度行礼后,朱翊钧又指着另一人,与海瑞介绍道:“这是锦衣卫指挥佥事,顾承光。”
海瑞再度颔首,心下满意。
这位膀大腰圆的锦衣卫,也是一眼能看出,经历过杀场的。
“顾指挥佥事,带二百锦衣卫,作为海卿巡抚两淮的亲卫。”
锦衣卫和丘八不一样。
很多丘八不能做的事,锦衣卫是没什么顾忌的。
顾承光向海瑞见礼。
“这是京卫武学今年魁首,特赐金吾卫,骆思恭,这是平江伯世子,陈胤兆。”
朱翊钧又指着二人,向海瑞分说道。
海瑞略过了前者,看了一眼后者。
笑道:“这位世子,臣前几日刚刚见过。”
朱翊钧一怔。
旋即反应过来,当初他承诺李伟海运,那位国丈李伟便寻上了姻亲平江伯,说要一起做这生意。
而后便各自遣人去港口考察,收购破落的海商商会等等。
恐怕,二人是回京时偶遇。
他摆了摆手略过此事,解释道:“骆思恭武艺不凡,正好护海卿周全。”
又看向骆思恭:“务必要寸步不离。”
骆思恭年不过十七,但能从京卫武学脱颖而出,除了武艺外,智慧也不差。
他行礼道:“臣遵旨!”
朱翊钧又道:“漕运总兵保定侯梁继璠,被弹劾闲住,如今的漕运总兵乃是平江伯,陈王谟。”
梁继璠被劾,是他指使人干的。
没办法,这位保定候,是陈太后家的姻亲,如今要做事,自然要提防一手,换个靠得住的。
海瑞一点就通。
他方才还纳闷,怎么给他指派个细胳膊细腿的世子做亲卫。
感情是用来拿捏这位平江伯的。
作为亲卫,自然要寸步不离,一旦有人图谋不轨,亲卫首当其冲,这位平江伯必然不可能坐视。
海瑞再次惊叹。
这位少帝几乎将有可能出问题的地方,全都照顾到了。
一通调派下来。
光是能亲掌的兵卫,就有一千人。
又借着世子,拿捏了一个漕运总兵,勋贵世伯。
这位平江伯曾出镇两广,躬擐甲胄,而后贼张琏反,也是陈王谟亲自上阵,擒斩三万余,才得以平息。
这类上过沙场的武勋,多少都有些亲兵,哪怕不能全然掌握漕兵,也不差基本盘。
此外圣上还暗示他,那位总督王宗沐,也会全力支持此事——若是搪塞不服,便去找定安伯弹压。
这阵仗,知道的,明白是去查处贪腐,不知道的,还以为是有什么战事。
朱翊钧将几人一一介绍完,又嘱咐了一番,要听从海卿之令,不得骄纵跋扈云云。
才让人退下。
海瑞突然想起什么,好奇道:“陛下这般安排,内阁知晓吗?”
以他的理解。
锦衣卫的事好安排。
但其余应该都不好办才对。
焦泽本是京营副将,如今转漕运总兵,必然要过兵部那一关。
南直隶刑部侍郎王锡爵配合他,看似简单,也必然需要北直隶刑部同意放权。
更别说,陈栋,堂堂大理寺少卿,四品大员,与自己同级,却派去随行两淮,多少有些不合常例。
他是真不知皇帝怎么说服的内阁与六部。
朱翊钧突然转过头,看向海瑞。
神色复杂,带着心疼,又有些自豪道:“海卿,你以为朕内帑那一百万两白银,是白给内阁六部凑的吗?”
六部的事,反倒让内帑出了一百万,不吐点肉出来怎么行?
这钱自然不止是花在这里,但趁机达成以上这些政治共识,再正常不过。
海瑞只思考了一瞬,立马反应过来。
朱翊钧抓住他的手:“值不值得,就看海卿了。”
海瑞无语凝噎,只得再度保证。
君臣二人又谈论了些细节,随后又拉了拉家常。
快到傍晚,朱翊钧才不舍地目送海瑞出宫。
等到海瑞离开。
朱翊钧才叫过来一名中书舍人,吩咐道:“替朕拟旨,给海瑞母亲,加诰命,具体下内阁议论。”
中枢舍人应声而去。
朱翊钧又唤来张宏:“去,赐海瑞例银二十两,再为海瑞选名好生养的侍妾送去。”
“若是海瑞与海母推脱,就说……父母赐,不可辞,切莫辜负皇恩。”
这种纯粹的好人却孤零无后,总归听起来有些凄凉。
他也就随手为之了,至于行不行,只能看造化。
张宏领命而去。
随后又朝李进问道:“给张鲸挑的人如何了?”
李进忙答道:“圣上,已经交到张鲸手上了,都是御马监的精锐。”
朱翊钧点点头:“把他叫过来。”
李进正要应声而去
朱翊钧又叫住了他:“算了,事情太多了,你替朕带话给他。”
李进躬身静候圣帝德音。
朱翊钧沉吟片刻,缓缓开口道:“南京守备是张宏以前的职司,朕知道他们在里面有些根底。”
“这次张鲸去任南京守备,不用做什么,给朕弹压住一应蠢动,无诏片甲不得出营。”
“若是带着御马监的精锐去上任,都办不好这点小事,那就干脆在南直隶自刎,别回来丢人了。”
朱翊钧摆了摆手,示意自己说完了,让李进去传话。
他既然已经给海瑞派了精兵,就不怕单纯的民乱。
反而是内外勾结,鼓噪官兵闹事这一环,不得不防。
所谓南京守备,便是掌节制南京诸卫所,一般由勋贵与宦官同时担任。
张鲸是个狠人,历史上既然能扳倒冯保上位,手腕必然不差,让他去南直隶,就是为了弹压南京诸卫所,防止有变。
防微杜渐,这已经是他能做的极致了,只盼这次海瑞不要让他失望。
李进悄然退了下去。
待所有事吩咐完,朱翊钧有些疲惫地揉了揉眉心。
他独自留在校场,又回忆了一番应对,想想还有没有什么疏漏。
确认无误后,才长出了一口气。
最近这些时日,耗费心神的事情太多了。
可惜,还不到能歇息的时候。
想着,便让人伺候穿上木甲,开始练习拳法来。
……
用完晚膳后。
朱翊钧才有暇翻开《论语》跟《礼记》,学习起来。
本是疲惫不已。
但一想到明日经筵,朱翊钧只能强打精神,先把功课做完。
他就这样静静阅览起来。
时而沉思。
时而对提笔对某些地方做个圈注。
约莫过了大半个时辰,才缓缓合上书页。
而后实在有些倦怠,干脆闭上眼睛小憩一会。
迷迷糊糊歇好一会,才伸了个懒腰,坐起来继续用功。
他回了回神,铺开纸张提起笔,斟酌了一下,缓缓写道:“经筵官时行,谓朕曰,人之初,性本善;经筵官四维,谓朕曰,人之初,性本恶。朕茫茫然不知所从。”
“经筵后,朕遍阅典籍,纵览群书,始知有孟子性善论,荀子性恶论,告子无善无恶论。皆诸子亚圣之言,朕愈惑惑然不知所向。”
“幸有朝鲜国为君父分忧,进献先天之人。”
“朕命内廷窥伺月余,记载所行所为,终有定论。”
“其人遇恶不烦,见善不喜,从心所欲,行为无限,心无规矩。”
“及至宦臣教授礼仪,司业传道人伦,其人宛如天地清浊渐分,渐有良心善举,感恩之情。”
“乃得,人性之始,无有善恶,后天所见所遇以决之。”
“遂从告子之论——‘性,犹湍水也,决诸东方则东流,决诸西方则西流’。”
“亦有心得,谓之曰:论之争端,非明证无以服人。”
他一气呵成将明日经筵的作业写罢,满意地吹了一口气。
他静静等着墨迹干涸,向侍立在旁的蒋克谦。
随口问道:“李贽什么时候到京城?”
蒋克谦面无表情,一板一眼道:“圣上,李贽一路上四处寻人探讨学问,给各地学院传道解惑,比预计慢上不少,估摸还有两三日。”
朱翊钧皱眉,这家伙是真不给面子,他都这样催促了,还在路上拖拖拉拉。
转念一想也是,孔子在这家伙眼里是狗叫,那自己这个皇帝估计跟狗屎没什么区别。
他又追问道:“郑王家那位世子呢?”
蒋克谦摇摇头:“锦衣卫遣人跟宗人府一块去的,还是推脱不来。”
朱翊钧叹了口气,还是心怀怨怼啊。
当初郑王上奏谏世宗皇帝,结果被动怒的世宗直接除了王爵,降为庶人,禁锢于凤阳。
虽说先帝施恩,给郑王放了,也复了爵位,但这梁子显然没这么容易放下。
当初郑王被囚禁时,这位郑王世子刚十五岁,言说“痛父非罪见系”,而后筑土室于宫门外,席藁独处,直到郑王被开释。
郑王无罪被囚,那么错在谁不言而喻,所以这位郑王世子一直对皇室心怀怨怼,此后好好地府邸不住,跑去筑土室,就是一种无声抗议。
而郑王本人,历史上更是拒领食禄,老死都穿着布衣,吃淡饭青菜。
这就难怪,为什么朱翊钧当初登基,这一家子一份贺表也没有。
如今他再三相邀,却仍是一再推脱,也在情理之中。
换做其他人,朱翊钧也懒得理会,反正是世宗的罪过,他心里也没负担。
问题在于……这位郑王家的世子,他志在必得。
其人唤作朱载堉,后世号称律圣,乃是鼎鼎有名的音乐家,数学家。
用天纵奇才都不足以描述他,这是一个,可以用横跨81档的特大算盘,进行开平方、开立方计算的划时代人物。
此人历史上证明了匀律音阶的音程,可以取为二的十二次方根,精确到小数点后二十五位!
这就是律学中的,十二平均律。
且不说早了欧洲人数十年这种没用的比较,单是这份数学天赋,朱翊钧就不可能放过他。
数学天赋自有数学天赋对应的嗅觉。
此人从勘定历法,到计算北直隶地理位置与地刺偏角,再到精确计算出回归年的长度和水银的比重,战功赫赫。
朱翊钧都不敢想这种人要是搞音乐之余,替他进行数学研究和推广,该是何等美妙的光景。
可如今心怀怨怼也不是个办法。
朱载堉在历史上主动放弃王爵之位,一心专研乐理,这种思想境界,显然不是寻常手段能打动的。
朱翊钧思忖良久,终于打定了主意。
他又铺开一张纸,提起笔缓缓落下,在抬头处写道:“郑王,厚烷我亲、郑王世子,载堉我亲。”
“我尝闻郑王因言削爵,非罪见系,我皇考虽行拨乱反正之事,却难抚亲亲之伤。”
“此乃我皇祖父之过,我愿受之,遥以歉礼与郑王,万望开解族亲,早日释怀。”
“另,闻载堉我亲颇趣乐理,我之近卫克谦,亦有擅长,近来偶有所得,可使等程音律之位,增至十二位。”
“若得闲暇,可赴京城,尽亲亲之谊,探音律之道。”
“盼复。”
朱翊钧写完后,又拿起一旁的私印,盖了下去。
在落款处,留下了“长惟居士”四字。
做完这些,朱翊钧才唤了声蒋克谦。
一脸笃定道:“蒋卿,朕听闻你在音律上有了新的感悟,对吧?”
蒋克谦一怔。
有些摸不着头脑道:“没有啊。”
他的琴书编撰进度缓慢,也并没有新的进展,不知道圣上这话什么意思。
朱翊钧大手一摆:“朕说你有,你就有。”
他将方才这封信,交给蒋克谦,嘱咐道:“你差人,将这封信送到郑王府上。”
“另外,你再附上你的信,就说……”
他如此这般云云,亲口传授机宜
亲自教授了一番蒋克谦怎么做个谜语人,装作高深莫测。
其中一些数学思想他也记不太清,但他好歹是理工科出身,数分和抽象代数还是能记着些,用来当个谜语人,绰绰有余。
大不了给人骗过来之后再一起研究嘛。
改制明朝的税法,财政,必然要改制户部。
可以说,他现在最缺的人才,就是粗通数学的小吏。
他虽然脑子里有一套数学体系,却模模糊糊已经忘得差不多,若是想本土化,必然还需要这些数学家具体施行下去。
蒋克谦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,准备之后按照皇帝的交代,将这几句话默写上去。
他拿着信,正要退出去。
朱翊钧又叫住了他,把先前写的善恶论作业交给蒋克谦。
吩咐道:“先去一趟通政司,把这个抄录一份送过去,登上下一期的日月早报。”
“老规矩,还是用大白话。”
“经筵上的前因后果也写进去,最后加一句点评,就说……”
说到这里,朱翊钧顿了顿,斟酌半晌才一字一顿说道:“凡宣称之争,以证明为先。”
冯保似乎早有所料,迎了上去。
百官怔然回头。
只见来人正是司礼监秉笔太监曹宪于,他捏着两道懿旨,却并未展开宣读。
反而看向张涍。
张涍被这一盯,下意识身子一激灵。
曹宪于温和一笑,开口道:“张御史,李太后有口谕给您。”
言语之间,倒是颇为客气,但明眼人都知道,张涍这是要倒霉了。
张涍平缓情绪后,很是坦荡地下拜:“臣恭听。”
曹宪于收敛了笑容,捏着嗓子道:“广西道御史张涍!我不过途径中极殿外,便听到你咆哮御前,你究竟要何为!?”
说罢这一句,曹宪于抬了抬眼帘,对着百官道:“皇帝初御极,便有人欺我孤儿寡母,纠仪官眼睛是瞎的吗?”
“广西道御史张涍,殿前失仪,惊扰少帝,即刻扭送回家思过,罚铜一月。”
说完这一句,才朝慈宁宫方向行了一礼,示意口谕说完了。
这道口谕念完,殿内莫名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安静。
张涍本倒是有这个心理准备,他只是起投石问路的作用,马前卒罢了。
元辅和台谏肯定不会现在回护于他。
只能自己硬抗下来,日后才有厚报。
不过,虽明知这是要交出去的投名状,张涍此时还是忍不住额头冒出冷汗。
终归是在直面一名秉政太后的怒意。
“走吧,张御史。”
一道声音惊醒了张涍,抬头看到冯保和蔼的神情。
冯保见张涍迟迟没有动作,也不急着催促,反而问道:“莫不是张御史还要抗辩?”
他又回头看向纠仪官,又看着高拱:“诸位,不会觉得张御史方才举止,没有殿前失仪吧?”
纵使要回护,也不会有人敢公然指鹿为马,那是要被清君侧的。
冯保见高拱默不作声,台谏葛守礼别过头去,这才笑了笑。
随着与曹宪于点了点头,便有人要张涍一左一右架起来。
张涍冷哼一声:“本官自己会走!”
……
张涍被赶回家了——被金吾卫扭送出午门的。
这当然说不上多大的惩罚。
毕竟国朝历来有广开言路,不罪言官的成例在。
更别说如今高拱强势,李太后还真没法拿个殿前失仪的理由,就轻描淡写地重惩一名御史。
至于后面怎么打击报复,就看各人手段了。
处置张涍是口谕,明眼人都能看出来,这是随手拍蚊虫,添头罢了。
此外的两道明旨,才是重头戏。
曹宪于展开一道懿旨,念到:“以原司礼监掌印孟冲身故,冯保侍奉年久,忠恳任事暂替,不日由权转实,着内阁、各部司知道。”
百官恭顺地听完小太监宣读完懿旨,不时瞥向冯保。
孟冲怎么死的百官难道不知道?
现在生米都煮成熟饭了,才下内阁补手续。
先射箭再画靶子这种事,也就没卵蛋的货色不需要顾及脸面了。
朱翊钧也隔着冕旒静静地看着冯保。
这位大伴,做事还是老道,滴水不漏,得了高拱要找麻烦的消息后,立刻就知道提前请李太后的明旨,补全自己的短板。
一道懿旨,直接完善了任用司礼监掌印的流程,将位置扶正。
但他更在意的是,冯保对李太后的了解与影响,当真不容小觑。
竟然直接就在自己登极临朝的朝会上下旨,甚至等不到第二天。
张涍这个区区马前卒,刚探头就被李太后一巴掌扇回了家。
李太后对冯保的信重,到底有多深厚!?
“元辅,还请接了旨。”那太监催促道。
高拱不表态,一时还真没人敢去接旨。
他的门生,吏科左给事中宋之韩,更是频频看向高拱,只要座师一个眼神,他就敢冲锋陷阵。
一时间,目光都聚焦到了高拱身上。
朱翊钧也不例外。
只见高拱双目微合,似乎才反应过来,啊了一声:“臣等领旨。”
冯保暗道一声可惜。
反正他屁股都坐下了,高拱不接旨孟冲也不能复生。
甚至于,乐见高拱继续与李太后僵持,抗旨不尊。
曹宪于见这道懿旨送了出去,又展开另一道。
唱道:“新帝登基,我孤儿寡母,不熟识朝官,依照旧例,百官自陈任上得失,奏与皇帝了解知道。”
他方一念完。
百官立刻便露出惊容,甚至忍不住交头接耳起来。
这可不是什么好话!
所谓自陈得失,当然不是字面意思上的,向皇帝做工作总结这么简单。
而是自请致仕的委婉说法!
国朝向来便有此成例,新帝登基,百官便要自行致仕,留与不留,都在皇帝一念之间。
相当于给了新帝一个重组领导班子的台阶。
但是,成例就是成例,皇帝与朝臣有默契也就罢了,这下懿旨催促,未免也太迫不及待了吧?
这是赤裸裸地在敲打百官!
结合第一道懿旨,分明是在说——有胆与冯保为难,那就别怪我将自请致仕的奏疏准了。
百官不由面面相觑。
话虽如此,这旨,还是要接的,这种没有实际命令的旨意,没有抗旨的必要。
给事中从曹宪于手中,接过了两道懿旨,并无多余言语。
曹宪于行了一礼,便退了下去,仿佛从未来过。
只有殿内诡谲的气氛,提醒着百官方才发生的一幕。
……
殿上的事,很快便发酵了。
高拱与冯保,各自开始了明目张胆的斗争。
先是台谏,不过短短两天,便有数名御史,纷纷弹劾冯保。
尤其指的是皇帝未登基之前,冯保的作为。
首先是张涍当头,说“未闻令旨革某用某,一旦传奉令旨者,皆出自冯保,臣等相顾骇愕”,直指孟冲死前,冯保就非法上任了。
随即便有御史跟上,称冯保“逆珰怙势作威,专权乱政,欺君藐法,无日无天,大负圣恩,大干祖制”。
一个僭越神器,蒙蔽主上罪名,狠狠拍在了冯保脸上。
以往这些奏疏甚至都过不了司礼监那一关,但由于张涍在御前一番行为,使得消息根本压不住。
很快就在朝堂上掀起了声势。
奏疏的留中不发,又加速了言官们的串联。
从数人,增加到十余人。
旋即,便抬出祖宗故事,称太祖高皇帝洪武十年时,有内侍仗着资历老,侍奉高皇帝多年,便干涉政事。
而后引出太祖圣谕“汉唐之祸,虽曰宦官之罪,亦人主信爱之过使然……今此宦者,虽事朕日久,不可姑息,决然去之,所以惩将来也。”
太监干政,太祖都不会包容,现在你李氏跟皇帝难道还要违反祖训?
还劝谏两宫与皇帝,多体谅祖宗苦心。
李太后不得已,只能以两宫与皇帝的名义,下令冯保自陈罪过,戴罪掌印,以观后效。
这就是小骂帮大忙了,一个警告处分,不痛不痒。
而冯保那边,也是尽显东厂厂督风范。
他不知在何处,拿到了张涍贪污渎职的罪证。
不等有司介入,直接带人抄了张涍的家。
更是带着中旨,把张涍捆缚起来,纵马过街,直接扔进到了都察院大门口,将其革为了白身。
而后又带着所谓张涍的供状,四处攀咬别的官吏。
尤其几位高拱门人,更是频频被扰。
事情到了这一步,事态再度升级。
弹劾冯保的奏疏,宛如雪花一般,飘进了内宫。
从冯保盗窃皇家珍宝字画,贪污贡品,收受贿赂,到私扣奏疏,隔绝内外。
乃至冯保当初在裕王府当差的底裤,都被翻了出来。
不仅要罢黜冯保,还要立赐究问,以早梂宗社事。
……
六月十三,未时。
暑气渐深,太阳开始毒辣起来。
不禁暴晒了紫禁城,也灼烧着时局。
“什么?有太监出首,状告冯保杀害孟冲?”
朱翊钧正在逐一翻看贺表,不由得抬起头惊讶地看向朱希孝。
朱希孝斟酌了一下,说道:“是孟冲以前的干儿子,孟冲死后,被陈洪护了起来。”
“如今不知是受人指使,还是瞧准报复冯保的契机。”
自从朱翊钧登基后,朱希孝便亲自戍卫乾清宫。
涉及到蒋克谦没资格知道的大事要事,也是由他来汇报。
朱翊钧听到陈洪这个名字,突然想起这人。
裕王府的大太监,此前也是做过司礼监掌印的人物,好像也是冯保拉下马的。
他记得……似乎是陈太后的人?
所以这是他自己的意思,还是陈太后的意思?
面上却不露声色道:“向何处状告的?刑部还是都察院?”
这是追刑,还是劾官的区别。
虽说刑案向来由刑部负责,但这不是涉及到官老爷们嘛,多少还是都察院管用些,反正都是高拱的地盘。
朱希孝面色古怪:“是向咱们锦衣卫出首的。”
朱翊钧一怔:“锦衣卫?”
朱希孝这才解释一番。
原来那太监本打算去都察院出首的,结果东厂的人不知哪里得了风声,四处追索。
太监连宫门都还没出得去。
避无可避,无奈之下,只得跑到锦衣卫喊冤,寻求庇护也顺势把锦衣卫卷了进来。
朱翊钧听罢,饶有兴致问道:“那成国公准备怎么做?”
估计朱希忠快被气死了。
眼下内外打架,锦衣卫莫名其妙躺着中枪,怕是也在犹豫怎么处理这个烫手山芋。
朱希孝低下头:“微臣此来,正是向陛下请示。”
“是送去都察院,还是放回宫里……”
这是问帮冯保还是帮高拱。
既然已经下注了,就万万没有三心二意的道理,尤其是勋贵这种不值钱的。
总之就是一句话。
在皇帝还靠谱的时候,皇帝说怎么做,我就怎么做。
朱翊钧继续翻看着贺表,闻言淡淡一笑。
比起自我意识强烈的文官,还是勋贵明事理多了。
既然有这份态度,他也不吝指教:“都不,你去安排,给陈善言‘恰好’接手,看看他会怎么做。”
陈善言是陈太后的兄长,锦衣卫千户,如此,相当于是给陈皇后知道了。
可谓春风化雨,雁过无痕。
朱希孝愣了愣,脱口而出道:“陛下不是……”
朱翊钧合上贺表,面无表情:“朕不是什么?”
朱希孝连忙闭嘴。
按照他兄长的猜测,这位圣君应该是有意拔除冯保才对,这时候不落井下石,把人送到都察院那里。
怎么安排个不相干的来接手?
可这些都是猜测,不能放在明面上说。
否则一个揣摩圣心的罪名逃不了。
他支支吾吾,一时说不出话来。
朱翊钧见状,摇了摇头,带着叹息道:“朱卿,论语云,唯上知与下愚不移。”
“你学不来成国公,不妨多学学蒋克谦。”
他这样安排,只是因为,方才他突然发现,自己以往都漏算了这位陈太后的立场。
这位作为正宫,一直像个隐身人一样,以至于众人都无视了她。
如今有个机会试探一下,岂能放过。
他倒要看看,是陈洪自作主张,还是陈太后的意思。
这些话自然不足为外人道也。
可怜朱希孝既没有揣摩圣意的才智,也没有闷头做事的气性,一幅不上不下的样子。
也看在总归是天使轮投资的份上,他难得敲打一句。
朱希孝没听明白圣上话中所指,却也知道不是好话,登时心乱如麻。
连忙下拜认罪:“臣知罪!”
朱翊钧没有追究的意思,朱希孝听不听得进去,是他自己的事。
摆了摆手:“去吧。”
朱希孝满头大汗,心事重重地退了出去。
朱翊钧抬头看了一眼,收回目光,又低下头继续看贺表。
贺表虽然空洞无物,但有没有用心写还是看得出来的。
有这个态度的不一定忠君,但连态度都没有的,那必然要被边缘化。
朱翊钧大概看看内容,就能心里有数。
譬如高仪的贺表尤为赤诚,让人动容,朱希忠的贺表也是用心了。
像那张居正的贺表,文采斐然,但显然不太走心。
高拱就更不用说了,敷衍至极。
除了这些人,还有其余数百份贺表。
这两日抽空逐一翻看,到现在才看了一半。
余有丁?朱翊钧又拿起一本,大致翻了翻,嗯,彩虹屁拍得很不错。
又翻开另一本,陈栋?对自己的期望这么高?
申时行,啧,这家伙不像三十岁,倒像五十岁了。
朱翊钧一本本看过去,在心中将这些人分门别类。
王锡爵?南直隶的贺表也到了?
南京刑部主事,李贽!?
朱翊钧精神一振,默默将此人的贺表放在一侧,算是提醒自己。
眼下还不急,得等到开经筵后,才用得上此人——大明朝,要有自己的儒学。
想到此处,他干脆在心中整理起来,日后要关照的人物。
泰州学派、李贽、程大位、海瑞、戚继光、吕坤……
恰在这时,张宏步子静悄悄地走了进来。
见皇帝在观览贺表,轻轻唤了一声:“万岁爷。”
朱翊钧抬头,看了一眼张宏。
抢先开口道:“这贺表,都收上来了吗?”
张宏本来有事汇报,话到嘴边咽了下去,转而回道:“万岁爷,贺表昨日就上齐了。”
朱翊钧皱眉:“郑王朱厚烷呢?”
朱厚烷这穷亲戚不是重点,重点是他那宝贝儿子,自己可有大用处。
张宏听到问话,犹豫道:“万岁爷,郑王当初获罪于世宗皇帝,削爵后一直比较内敛……”
内敛,就是不爱理人的意思了,不爱搭理的人中当然也包括皇帝,或者说,特指的皇帝。
朱翊钧当然听懂了,怔了一下:“心怀怨怼到现在?我皇考不是复了他的王爵之位吗?”
张宏不敢接这话,否则就是个离间皇室的罪名。
一切尽在不言中。
朱翊钧摆了摆手:“行了,我知道了,容后再说吧。大伴有什么事?”
张宏低眉顺眼问道:“万岁爷,高阁老下午就休沐了,让您这几日好生温习课业。”
朱翊钧点了点头,没应声。
高仪休沐,明日一早张居正离京视山陵,内阁终于只剩高拱独断,烈度只怕又要升级了。
张宏继续道:“还有,那两名言官,明日就要弹劾杨博、张四维,问是直接给陛下,还是按例上奏。”
这可不是简单的形式。
要是真绕过内阁把奏疏直接送到御前,那就代表着,已经有朝官认可了新帝处置政事的能力。
换句话说,这是支持少帝亲政的信号。
此例一开,朝堂上立马就要掀起一轮腥风血雨。
朱翊钧摇了摇头,这才哪儿到哪儿,现在可不是时候。
他开口道:“廷议上弹劾就可。”
节外生枝就不必了。
况且也不需要弄出多大动静,只需要束缚住杨博和张四维的手脚,让他们上奏陈辩,自顾不暇便可以了。
张宏应了一声,又小心翼翼道:“万岁爷,还有一事,就在此时,午门之外,有一御史跪奏。”
朱翊钧一愣,立刻反应过来:“跪奏?弹劾冯保?”
张宏点了点头:“是广东道御史张守约,说……”
他顿了顿,一边回忆一边学起来:“国朝成例,言官不因言获罪,如今竟被挟私抱怨。”
“区区阉竖,仗东厂之势,捆束御史,纵马过街,岂有此理!”
“尤其司礼监掌印之身,岂可再兼东厂之职?”
“有违祖宗成法,乃是祸乱之始。”
张宏神态动作拿捏得极其到位,宛如御史上身一般。
朱翊钧听罢,站了起来,来回踱步。
这可是戳到冯保死穴了。
以前冯保身份不清不楚,也就罢了。
如今既然下了明旨,那冯保还兼任着东厂职司,就有问题了。
李太后再大,也不一定能顶得住文臣抱团,拿出“祖制”这顶大帽子。
所谓祖制,不论其再怎么奇怪,再怎么可笑,只要是共同意志的具现化,那么它带来的压力,就是现实的,是切身的,没人能够忽视。
这与他前世主管的口子,遇到那些荒谬的舆情一样,想笑都笑不出来,哪怕没错,也只能捏着鼻子先通稿认错再说。
高拱积年首辅,出手自然不简单。
说不得故意在此处等着呢,难怪殿上接旨接得这么爽快。
这些老姜,没一个好惹。
也不枉自己这几日天天劝李太后,为朝局稳定计,不到万不得已,不要直接罢黜首辅,待他蹦跶几天,自请致仕就好。
不过……既然高拱都做到这份上,他也不能闲着。
朱翊钧大手一挥:“走,随我去给母后问安,路上细说!”
高仪今日要去常朝议论考成法,日讲这边,当先就告了假,由张四维暂时领班。
朱翊钧没有因为主要观众不在,就懒于表演。
还是那句话,发育不能停。
这些日讲官都是大明朝最有前途的青壮派,哪怕当添头来攻略,也得把人设演好了。
所以,朱翊钧仍然是一丝不苟地继续增强人设,与前些时日一般无二。
事实上,朱翊钧的学习进度,已经远超日讲的进度。
这几日晚膳后,他几乎手不释卷,已然是将《大学》、《尚书》的内容,都背诵了下来。
日讲启蒙的程度,对他而言,还是太过简单——他就等着开经筵憋个大的,届时给经筵官们好好洗洗脑子。
这超前学习的成果,反映在日讲中,就显得他这位新君,尤其聪慧了。
几位侍读官被他温水煮青蛙,也开始习以为常了起来。
今日他一遍就会,毫无阻滞,诸讲官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。
在朱翊钧有意的加快进度后,巳时刚过半,诸侍读官就讲完了今日的内容。
“殿下,今日就先到这里吧。”张四维出列道。
他们这些讲读官,在各部衙门,都有职司,日讲完后还要回去坐班。
但,朱翊钧既然有意腾出时间,自然不是让他们能早点下课的。
他缓缓开口道:“诸位先生且慢。”
几位讲读官面面相觑。
张四维迟疑道:“殿下还有什么吩咐?”
朱翊钧笑道:“这是日讲,诸位是先生,我是弟子,哪有弟子吩咐先生的道理。”
“不过是今日讲学结束得早,还有些余暇,与其荒怠了,不妨向诸位先生讨教些别的事。”
张四维只觉得晦气。
他在讲读官中,资序官阶仅次于高仪,高仪一走,必然就得他领班。
若非如此,他也不用在这里陪小孩子过家家。
他背后树大根深,日讲不过是勘磨一份资序罢了,哪里有心真的讲学。
在心里翻了个白眼,面上恭敬道:“殿下有问,臣等勉力解惑。”
朱翊钧点了点头,很是随意道:“几位先生侍读日讲,已然数月。”
“还未过问几位先生出身学问,倒是本宫怠慢了。”
他的目光在张四维和马自强身上扫了一眼:“本宫记得,张学士和马学士,是同一年进士?”
两人对视了一眼。
齐声答道:“臣二人皆是嘉靖三十二年进士。”
末了,马自强又补了一句:“不过张侍郎是二甲进士,微臣是三甲同进士。”
一榜进士三甲,一甲三人,二甲八九十人,三甲二百余人,排名有先后。
同进士出身略微差半筹。
朱翊钧颔首,以示了然。
又转而看向陶大临:“我记得陶学士是翰林院编修出身,那应当是中了一甲?”
英宗以后惯例,科举进士一甲者授予翰林院编修,另外从二甲、三甲中,选择年轻而才华出众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,称为“选馆”。
这二者,历来有储相之称。
陶大临恭谨回道:“微臣是嘉靖三十五年进士,一甲第二。”
朱翊钧本想叫一声陶榜眼,话到嘴边又觉得太拗口,干脆还是继续叫学士:“难怪陶学士好学问。”
说罢,又看向余有丁:“余探花我知道,嘉靖四十一年一甲进士第三。”
余有丁愣了愣,不知道自己为何莫名其妙地简在君心,只得拱手。
朱翊钧略过他,看向陈栋:“陈学士也是翰林院编修出身?”
陈栋在诸多讲官中,非常醒目,却没什么存在感。
醒目是因为,其人长得很有特点——瘦,格外地瘦,不是那种刀削斧砍的瘦,倒像是营养不太好的瘦弱。
没存在感则是因为,陈栋讲学时惜字如金,除了释义从不说多余的话,整个人内敛而深沉。
陈栋回道:“微臣,嘉靖四十四年一甲进士第三”
不等朱翊钧一一问过去,剩下的讲读官们,各自报上出身。
朱翊钧很有耐心地听着。
眼前这些人,便是大明朝的“储相”,或者说,少壮派的领衔人物。
如今他既有锦衣卫保驾护航,又得了高仪认可,是时候尝试接触这些文官中坚了。
诸多讲官逐一报上出身,朱翊钧尽数记在心中。
这才又看向昨日告假的马自强、陶大临:“马学士与陶学士昨日告了假,本宫听闻,是去礼部部议了我皇考的谥与庙?”
两人对视一眼,齐齐答道:“殿下,确有此事。”
谥号和庙号,是对一名皇帝一生作为的盖棺定论。
好,还是坏,总要有个说法。
就像在六月初一那天的劝进,笺上撰词有一句“国家之兴越二百载,贤圣有作盖六七君”。
国朝至今十二代,历时二百年,可以称为好皇帝的,大概六七人。
至于其余的皇帝?那就在尽不言中了。
为什么好皇帝是六或七呢?
就是因为大行皇帝,还没有盖棺定论,贤与不贤,尚在两可之间。
朱翊钧沉吟一下道:“既然说到此……”
“本宫跟随各位先生,修习大学、尚书,先古圣王之故事渐渐知晓。”
“若以四书五经观之,诸学士会如何评述我皇考呢。”
从你们儒家经典的角度出发,会怎么评价先帝呢?
二人听了这话,只觉头皮发麻,这种大事,经过部议和廷议,那就是全体文臣的意思,怎么议论都不怕。
但现在皇太子私下问到个人头上,能怎么答?
谁敢梗着脖子说你爹荒怠政事,沉迷女色,壮阳药吃多了死在女人肚皮上?
除了说好话还能说什么?
陶大临悄然后退一步。
马自强只能顾左右而言它,说道:“殿下,昨日只是在整理大行皇帝的功过行迹,还未议论妥当。”
朱翊钧摆摆手道:“不是正经议谥,只是从做学问的角度,简单评述一番。”
“本宫继位后,也好择善而从,择不善而内省。”
马自强立在当场,额头逐渐冒汗。
朱翊钧很有耐性地看着他。
马自强斟酌好半晌,才开口道:“大行皇帝,自然是圣德之君。”
几位讲官无论作何想法,都纷纷点头。
朱翊钧追问:“圣德在何处?”
他并不是要插手先帝的谥号,他只是想趁着这番问答,熟悉文官的生态。
更准确的说,他想从对先帝的评价中知道,在这些内阁预备列青壮派的眼中,究竟什么才是好皇帝。
内阁几人,包括六部,虽然掌握大权,却总归年事已高,反映不了这些青壮士人的思潮。
毕竟,演戏,还是要先问问观众们喜欢什么人设的。
马自强含糊道:“大行皇帝,端凝厚重,不诛杀而自威,沉潜静密,乃是仁君。”
朱翊钧身形一顿,过了一会才点头。
这马自强,说先帝是个敦厚之人,脾气好很安静,不靠杀人来伸张权威。
当然,这也是在暗讽世宗皇帝,靠着杖杀朝臣,展示威严。
拉踩好啊,拉踩至少说明是真心话,看来这马自强很不满专权擅杀的皇帝,那大概是喜欢孝宗皇帝那一款了。
朱翊钧又眼神示意陶大临。
陶大临眼见躲不过去,心里叹了口气,开口道:“大行皇帝,不可察而自智,令虽未出,化行若驰;口虽未言,声疾如震,是作为之君。”
朱翊钧仰起头,强忍住没笑出声来。
这是说先帝智慧难测,即便尚未发出指令,下面人行动已经迅速展开,话语不需要出口,影响力却如同雷霆。
直白来说,就是有点笨,不管事,下面自行其是。
这些文人说话是有水平的,至少在阴阳怪气上,登峰造极。
这样看来陶大临多少有些看不上先帝,认为先帝没有履行好皇帝的职责,那看来是希望新君励精图治?
朱翊钧只当没听出来。
又看向张四维:“张学士,你说呢?”
张四维没什么遮掩,直言不讳:“大行皇帝,尤能优崇辅弼,信任老成,群力毕收,众思咸集,守祖宗之法,无纷更约束之烦,实有古圣王之风,乃是圣君。”
优崇辅弼,信任老成就是托政辅臣的意思,守祖宗法,就浅显易懂了。
这便是晋党眼中的好皇帝?难怪张四维舅舅取名“崇古”。
朱翊钧面上懵懂,心中却叹气,果然,坏人的夸赞,反而让人有些不爽利。
古圣王之风?呵,三皇五帝圣事,骗了多少无涯过客,如今还想骗到他头上来吗?
他正要继续问。
只听余有丁已经主动接过话头:“殿下,臣以为,大行皇帝罢世宗一应不虞事,平反冤狱。”
“一扫兵备颓态,俺答封贡,平息边事。”
“又随世而变,不因循守旧,放开海禁。”
“正士习、纠官邪、整顿吏治、清查皇室勋戚田庄。”
“如此行止,当称一声革故鼎新之君!”
朱翊钧诧异地看了余有丁一眼,不意料余探花竟然是新政一派。
死人是用来替活人说话的。
大行皇帝是个什么样的人不重要,大家需要他是个什么样的人,才重要。
张四维说先帝垂拱而治,遵祖法,守成例,一副崇古做派。
余有丁立刻张目,说先帝革故鼎新,有变法之心。
这就是新旧之争。
朱翊钧自然不会揭破这一层,他只是装作若有所思。
倒是马自强,适时提醒了一句:“注意体统,不要妄议世宗皇帝。”
哪怕是为尊者讳,也不该在新君面前这样说,好歹是爷孙,不要太明显。
朱翊钧很大度地摆了摆手:“都说了是学问探讨,无妨的。”
“无论如何,广开言路,本宫还是能做到的,不必害怕因言获罪。”
从这几人的话中,还是很能读出倾向的。
无论是革新变法,还是守祖宗法,至少要做到对文官好,大家才认可。
世宗杖杀朝臣,被黑成什么样了。
所以,无论朱翊钧掌权后,会不会压制文官,现在都得放出风去,露出点广开言路,宅心仁厚的特质才是。
几位讲读官,连忙齐齐拜下:“圣明无过殿下。”
除此之外……
朱翊钧做出一副突发奇想的模样:“近来我听闻内阁在议论考成法之事?”
几名讲读官不明就里。
张四维领班却躲不过去,只能接过话头:“殿下,确有此事。”
朱翊钧哦了一下,笑道:“大行皇帝论述功过,岂不像考成核定?”
庙号与谥号的议论,大体是带着功过分说的。
功过论完了,再看给个恶谥还是美谥。
如此说来,确实颇有几分相似,只不过是一生一次。
但诸位讲读官哪里敢回这话。
考成?文官给皇帝考成?真有这想法也不敢认下啊。
马自强连忙道:“殿下,礼记有云,夫礼,始于冠,本于昏,重于丧祭,礼之大体也。”
“谥号与庙号,乃是丧祭之属,非是考成,而是大礼根本。”
无怪乎这些讲官这么紧张。
谥礼起于周,却在秦时一度被废除,只因秦始皇认为谥号有“子议父、臣议君”的嫌疑,一直到西汉才又恢复了谥议。
到了明朝,虽然多有掩过饰非之情,却始终是文臣钳制君上的利器——很少有人不在乎身后名。
如今皇太子将议谥与考成法类比,不明白是什么想法,着实将人吓得不轻。
要是谥法被他们今天一议给议没了,他马自强怕是要挨天下文官口诛笔伐。
朱翊钧看着马自强的反应心中一哂。
他并没有动谥法的打算,他仍是在借题发挥,或者说,他说这么多,就是为了引到考成法上。
现在有内阁在前冲锋,自己也不能扯后腿不是。
斗归斗,不能慢怠国事。
朱翊钧开口道:“马学士所言,本宫省得了。”
“只是见诸位先生评述我皇考得失,突然有些感慨,本宫日后还要诸位肱股之臣好好监督才是。”
“若是行差踏错,得了恶谥,不止是本宫的憾事,也是诸位先生的失职。”
“若能学得我皇考一半功绩,日后得个美谥,才好去冥朝拜见我皇考。”
众讲官心思各异,纷纷下拜:“臣等惶恐。”
朱翊钧见火候差不多了,便开口道:“众卿,所谓知行合一,诸位先生既然认同本宫这话,那也须得落到实处才是。”
“不如这样,我的日讲课业,就让诸位先生与两宫对我考成罢!”
“诸位以为然否?”
朱翊钧以自己学习进度好,做出一副想表现自我的做派。
但实则,他这是公然给考成法站台。
我堂堂后天就要登基的皇帝,屈身折节受人考成,那些不愿被考成的官员,还有何话说?
怎么?比皇帝还金贵?
此事一传出去,无论是内阁,还是后宫的试点推行,阻力都会小很多。
很多事情,上面带头吃苦,推行起来的效率,不可同日而语。
至于会不会不合格?只能说,他两世为人,考试还从未不合格过。
几位讲读官面面相觑。
朱翊钧也不急,他笑道:“几位先生,本宫不是说笑。”
“论语云,吾日三省吾身。本宫既然众望所归,岂能懈怠?这也是为了鞭策自己。”
“诸卿不妨等高阁老回来,与他商议一番,届时一同上个奏疏。”
“两位娘亲那边,本宫自会前去说道。”
几人仍然犹疑不定。
陈栋忽然出列:“臣领旨!”
朱翊钧一愣,难得见到此人主动接话。
回过神来,不由微微一笑,抓住陈栋的手轻轻摇了摇:“那就劳烦诸位爱卿了。”
“好了,今日先到这里吧,几位先生回衙坐班吧。”
说罢,他便转身进了暖阁。
直到完全不见他的身影,陈栋也不跟人打招呼,径自出了殿。
其余几人这才三五结伴心事重重也跟了出去。
余有丁再度回看了一眼皇太子离去的方向,心中感慨万千——比起先帝,这才是圣君之相啊。